大学文化是高校的“软实力”和重要竞争力,是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体现和资源,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内涵支撑,对师生的成长成才起着不可替代的引领、浸润和化育作用。一个国家往往有自己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战略规划,其中文化战略至关重要。学校亦须如此。
高校的基本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与文化传承创新等。高校办学须牢牢立足、紧紧围绕此四大职能展开。高校领导层须从战略上高度重视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与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造的贡献率。其中,战略、中心、重点工作应包括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完善办学制度机制,不断加强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呼应社会需求,创新文化项域等。如何有效、更好的实施这些工作,“战略文化”便具有统摄性。“战略文化”的规划与设计水平亦直接体现领导层的智慧与水平。
当前,有些学校不一定能形成自己的“战略文化”;或领导层不一定认真规划、自觉实施学校的“文化战略”或“战略文化”。一些学校在制订大学文化建设五年、十年规划时的散乱、局限,理念、思路不清晰、不系统,一些计划性举措停留在活动或“点”的层面,可能导致出现“活动开展了,任务也就完成了”的低效、浅层状况。高校应结合学校的定位、办学理念、战略途径等,用心规划确立学校的“文化战略”,精心设计确立学校的“战略文化”体系,使战略文化发挥对学校发展的战略性、高效性支撑、保障与推动作用。
笔者结合聊城大学确立的“质量立校、人才强校、学术兴校、特色亮校、开放活校”的办学战略理念,提出学校可以此五大战略为基点、支点、内核,建构起包括“质量文化”“人才文化”“学术文化”“特色文化”“开放文化”等“五位一体”的学校“战略文化”体系,并从以下路径实施建设。
质量是高校发展的生命线,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高校永恒的价值追求。学校质量文化是学校成员的质量行为模式及由此体现出来的质量价值观念和质量价值规范,对学校办学质量水平提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刘邦奇先生提出,质量文化建设实践的基本策略可包括:坚持正确的教育方向;着远整体,长远规划;以人为本,突出主体;加强教育,注重实践;健全制度,有效激励等。这些观点见解具有很好的科学性与指导性。[1]笔者认为,质量文化建设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实施。
1.将学校质量的焦点放在人才培养工作上,放在学生的身心、素质、全面发展上。坚决树立“学生本位”的教育理念,认真实施“分类培养、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模式和“完全学分制”,做好面向全体学生的全员、全过程育人工作。学校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实际对提供的教育服务进行全程评估,及时做好质量改进,努力为学生成长创设一流的学习、活动条件。学校要科学设计并公正实施学生素质综合评价及奖学金、先优表彰制度,让学生感受到公平感和成就感。
2.秉承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充分调动各级组织以至全校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学校领导层与学院一起商讨制定中近期目标计划,向二级单位充分授权、放权,不断增强学院的办学活力,坚决拒绝“高度集权”“官僚主义”。明确各岗位、角色的职责和要求,不断提高全校师生的质量意识,不断完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促进学校全面发展。
学校立校、强校均需依靠优秀的师资人才,学校的长久生命力需依靠优秀的毕业生以及校友人才。总之,学校安身立命的关键是人才。学校要为师生的学习生活、成长发展提供强力支撑和良好保障。良好的“人才文化”能够激活师生、鼓舞师生、发展人、成就人才。“人才文化”亦可称为“立人文化”。20世纪初,鲁迅先生在《文化偏至论》文中论及当时的中国学西方没有把握住根本。什么是根本呢?“根抵在人”“人既发扬掉厉矣,则邦国亦以兴起。奚事抱技拾叶,徒金铁国会立宪之云乎?”[2]由此提出“立人”的重要思想。“立人”首要“立文化”,要坚决破除不利于人的生命、生存与发展的文化,创立有利于人的生命、生存与发展的文化,使人合情、合理、合目的的做人,使人又快又好地成长。一所学校的学生成才率太低,便犹如人失去了灵魂而苟活着。在人才文化建设方面,笔者提出以下策略与举措。
1.不断加大投入,改善师生的教学实验、学习生活等条件、环境,为师生成长、发展创造良好保障。不断改善教学、实验、学习硬件设施;不断加强图书、数据库、网络课程等资源建设;不断优化学习场所的文化建设;积极通过培训、访学、项目驱动、活动丰富化设计等措施,为师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提升平台、锻炼舞台,帮助他们提升完善自我,实现自身目标和价值。
2.充分发挥教代会、工代会、团代会、教学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导师制等制度、组织、人员的作用,与师生共同制订年度工作计划、学涯职涯发展规划。充分发扬民主,弘扬正气,营造民主、尊重、团结、自由、包容、公正、公开、公平的良好氛围、环境,鼓励师生敢想、敢说、敢做,独立思考、自信表现、自由创造,不断浓郁、积淀学校的民主、自由、人文文化。各级组织尤其是团组织不拘一格用好学生人才,唯才是举。鼓励“领先”“冒尖”,注重“明星师生”的支持、发现、培养、奖掖、宣传力度,在全校营造“崇贤尚能、见贤思齐”的良好氛围。
3.引导和促进各类文化建设。不断加强学风建设,着力培养学生的优良学风、素质、修养;大力支持青年学生的专业、社会实践,发展学校的实践文化;大力扶持师生的创新创业项目,促进学校的创新文化;引导青年学子树立“以好读书、好学问为荣”的良好、自觉意识,多举措推进青年学子阅读,建设“书香校园”。
(三)视“学术文化”为血脉,建设知识传播创新的高地。
崇尚学术是大学文化精神的重要所在。学术文化是一所大学在探求知识、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形成的良好特色和氛围,展示着师生的学术信念与追求、立场与态度、人格与勇气、知识与能力等。高校建设学术文化应坚决秉承“学术至上、学问光荣”、“宽松自由、百家争鸣”、“团结协作、公平竞争”等先进理念,建设健康、活力、内涵、良性的学术文化生态。
1.提倡以“学术人”安身立命,鼓励教师追求“真学问”和“文化资本”,增强“学术人”自信,彰显大学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文化本色。扶持推动师生学术团体发展、创新,形成群体竞争能力,体现“学术”“学术人”对学校、社会的贡献率。坚持学术至上,捍卫学术道德,维护学术自由。
2.发挥学校激励政策作用,促进广大教师潜心治学,多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努力创造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新文化。不断加强第一课堂学术文化建设,要求教师强调知识发现的过程,着力培养学生探索的习惯、治学求真的作风,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性学习、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打造“智慧课堂”。
(四)以“特色文化”为品牌,塑树学校鲜明的公众形象。
特色是一种事物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风格和形式。学校特色文化就是一所学校有别于其他学校在文化建设上的个性化理解与实践,是区别于他校文化、彰
显本校文化的独特标志。学校建设特色文化,打造学校品牌,可以从以下方面着眼入手。
1.做好校园的科学规划,建设优美高雅、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景观、休读点、文化场馆等,让师生受到潜移默化的良好影响。学校定期不定期开展“校训”“大学精神”主题教育活动,着力加强校风、教风、学风“三风”建设以及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健全学生开学毕业典礼、学位毕业证书发放、模范人物表彰等典仪制度,突出学校形象,拓展育人功能,凝聚师生认同,扩大社会影响。
2.了解青年,尊重青年,鼓励青年大学生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聪明才智,大胆思考、实践、创新、突破。组织一经发现“人才的好苗子”,便自觉从财、物等方面给予最大可能的扶持、指导,促进“自下而上”的实践创新、典型养成、文化生成。
3.充分发挥有关学科优势,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和科技、文化实践,产出特色理论、文化、产品、技术等成果;每年投入资金,扶持一批文化建设重点项目,推出富有学校特色的、精品文艺文化成果。
开放是国家、学校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闭关锁国、闭门造车,只有死路一条。开放文化能不断开阔学校领导层及师生的视野、更新观念、增强活力,使其在开放、比较和对照中,促使学校主动改革创新,促进师生成长提升,亦能增强学校、师生的影响力和贡献率。
1.学校应构建布局合理、层次清晰、富有实效的国内、国际交流与合作网络、平台。积极推动教师外出学习和开展合作研究,使教师参与国内、国际交流成为常态;不断加大“慕课”、校内外精品公开课等优质课程资源的建设,注重相关课程教材的国际化和国外优秀师资的引进;大力拓展本科生海外交流、留学、升学及就业渠道;营造校园开放化、国际化氛围,组织各种开放性、国际性活动,吸引广大青年学子积极参与。
2.不断加强学校与社会相关机构、地方政府、企业的交流、合作。提高师生的爱国爱民、社会服务、公益意识,使广大师生在服务社会、社会实践中“贡献社会、成就自我”“见世面、受教育、长才干”,实现学校、师生与社会的良好互动、共赢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