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组织宣传部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 页部门简介组织工作干部工作宣传工作制度建设主题活动下载中心文件精神学院网站
制度建设
当前位置: 首 页>>制度建设>>正文

让青春在接力奋斗中绽放光彩

2018-07-11 栾娜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为做好新时代党的青年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当代青年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坚定理想信念,培养强烈的担当感和使命感,并将其运用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让青春在接力奋斗中绽放光彩。

坚定理想明确方向

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当代青年必须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实践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我们必须树立的远大理想。我们正是依据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理想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如果这个逻辑前提、本源不要了,青年就难免陷入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窠臼之中无法自拔。共产主义这个最高理想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奋斗。

有鉴于此,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理想信念的意义,明确指出“革命理想高于天”。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反之,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会导致政治上的变质、精神上的贪婪、道德上的堕落、生活上的腐化,就不可能承担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因此,当代青年务必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求,把自己培养成为共产主义理想的忠实信仰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践行者。

加强学习增强本领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作为正处于学习黄金时期的青年,在纷繁复杂、变动不居的世界中,需要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认识世界,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培养敏捷的思辨能力,培养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创新思维等。深入学习研究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精神内涵,真正做到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与此同时,始终做到学习、观察、实践同思考紧密结合,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磨炼德行、增强本领。把学习成果转化为不可撼动的理想信念,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永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真正听党话、跟党走。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在党的领导下,广大青年要做新时代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以执着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服务人民、奉献祖国,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

立足实践开拓创新

时代呼唤创新,青年渴望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国家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广大青年是当今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所当然应该走在创新的前列,做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时代先锋,矢志不移坚持自主创新,坚定创新信心,增强创新能力。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责任主体,青年应立足于客观实际不断创新,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决不能动摇,也要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精神实质。在树立科学精神的基础上,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回答时代提出的新问题新挑战,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思想,挖掘创新潜能、提高创新能力,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超越。

历史总是要前进的,历史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只有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的人,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当代青年是大有作为的“强国一代”,其综合素质,尤其是思想政治素养,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让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的奉献中焕发出绚丽光彩,让自己成为有思想、有情怀、有责任、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时代对青年的呼唤,也是当代青年肩负的光荣使命。相信在党的领导下,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广大青年一定能够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书写出更加绚丽的人生华章。

上一条:高校思政教育当顺应“三变” 下一条:高等教育必须坚持与新时代同向同行

关闭

 

聊城大学东昌学院组织宣传部版权所有
通讯地址:山东省聊城市北外环路266号  
电话:0635-8520027 邮政编码:252000  邮箱:zxb@lcudc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