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正在不断向纵深推进之际,中办、国办日前发布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了“健全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体制机制”的新目标,具有重大战略指导意义,必将对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我国已经是世界上的高等教育大国,正在向着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由大国到强国,根本上还要靠内涵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与西方先进国家的差距,不是在数量规模上,不是在硬件设施上,而是在质量上。我国发表的科学论文数量逐年增长,单年SCI论文发表数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二,但不少论文的被引用率较低。
在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我国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这是我国这个经济大个头的‘阿喀琉斯之踵’。”这实际间接地反映了高等教育作为科技发展引擎、人力资源源泉的社会供给质量不高,知识生产和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需求不够贴近。近年来,大学生群体整体就业状况存在一定困难,这并不是因为我国的大学生太多了,而是与大学的系统结构和产业需求不匹配、人才培养的同质化等有关。因此,提高质量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首要议题。围绕提高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服务社会的质量下功夫,这就是内涵发展。
内涵发展更需要内生驱动力,体制机制便是“牛鼻子”。在迅速变化的社会中,高等教育体制应当具有良好的适应性,以满足国家、社会、民众对高等教育的长远需求和现实需求;应当具有足够的机制弹性,以焕发高等教育系统的活力,保持大学组织的勃勃生机;应当有完备的法制和制度体系,以保障高等教育有序健康地运行,有益大学作为知识共同体、学习共同体的善治。毋庸讳言,我国高等教育还存在体制机制不活等深层次问题,妨碍了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探索,影响了知识创新、知识应用的新开拓,拖住了服务社会的前进步伐。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就是要着力破解这些矛盾和问题,清除体制机制中的障碍,增强高等教育系统的内生动力和适应外部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以应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改革开放近40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体制机制改革有效推进,才能带来高等教育系统的根本变革,才能实现真正有内涵的发展。
体制机制是现代大学制度的深层结构,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必然要求有符合我国特点和时代发展特征的体制机制。体制机制改革必然触及系统的方方面面,需要解放思想,需要“深耕细作”。在理念上转变不合时宜的观念,在政策上予以新的价值导向,在制度上冲破已有的利益格局,形成良好的治理格局和发展生态。
在体制机制改革中,特别需要注意遵循高等教育规律。无论人才培养,还是学术研究、科技创新,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性,体制机制改革只有更加符合规律,更能调动高校师生的积极性,才是有益、有效、有价值的改革。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要有利于促进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形成,以及健康人格的成熟,把立德树人落到实处;促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的发展,使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茁壮成长,切实克服功利化、工具主义等倾向,改变同质化现象。
科研体制改革要有利于支撑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有利于不同类型学科的和谐发展,有利于科研队伍的相对稳定。科研机制改革要有利于创新成果的孕育和产生,有利于“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术生态,实现学术的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并没有现成的模板,照搬照抄外国的经验实不可取,应当“尊重基层首创精神”,不断把改革引向深入,促进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