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坚持兴国必先强师”,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事关民族复兴伟业的优先位置,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意见》从战略高度谋划教师队伍建设的战略布局和战略任务,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实现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把教师工作置于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支持战略领域,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重心从物力资本转向人力资本,从根本上解决发展教育事业究竟依靠谁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40年的努力奋斗,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性成就,教育总体水平达到世界中上国家平均水平,各级各类教育入学率均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新增长劳动力中接受教育年限达到13.3年,其中高等教育比例超过45%。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由教育机会不足转向教育质量不高,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成为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教师队伍质量高低成为影响我国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因素。
《意见》要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教师工作置于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支持领域,确立了教师队伍建设在整个教育事业中的“三个优先”地位:优先谋划教师工作,优先保障教师工作投入,优先满足教师队伍建设需要。这说明:各级党委政府在谋划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时,要优先研究教师队伍建设;在安排教育经费时,要优先满足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在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时,要优先破解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一系列体制机制障碍;等等。这标志着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重心从硬件条件的支撑转向人力资源的支撑。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
把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作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任务,教师队伍建设的战略重心从数量转向质量,从根本上解决发展教育事业究竟需要什么人的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进一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解决好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生活的向往,成为今后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任务。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生活的向往,就是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多样、特色、优质教育的强烈需求,这对教师队伍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建设一只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根本保障。
《意见》在指导思想部分强调: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发展规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形成优秀人才争相从教、教师人人尽展其才、好教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要求到2035年,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这标志着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矛盾从数量不足转向了质量不高。建设一支具有更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意见》就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进一步明确了未来教师队伍应该具备的素质规格。
一是更高的思想政治和道德素养。《意见》要求“把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推动教师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二是更高的准入标准。《意见》明确提出严格教师准入,提高入职标准,要求逐步将幼儿园教师学历提升至专科,小学教师学历提升至师范专业专科和非师范专业本科,初中教师学历提升至本科,有条件的地方将普通高中教师学历提升至研究生。这是继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确教师学历准入标准以来,首次提出提高教师入职学历的要求。三是更高的专业素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建设一支什么样的教师队伍,提出了“三个传播者”“三个塑造者”“四个引路人”“四有好老师”等一系列具体要求。全面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学科素养与教育教学素养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保障。
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师范教育作为战略任务,让教师教育从高等教育的边缘重新回到中心,从根本上解决高质量教师究竟从哪里来的问题
师范教育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工作母机。遗憾的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我国独立的三级师范教育体系逐步解体,其结果是:本科师范院校综合化、专科师范学校整合化、中等师范学校消亡化,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师范教育逐步被边缘化了。针对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师范教育地位削弱、师范生培养质量不高的局面,《意见》要求“大力振兴师范教育”“加大对师范院校支持力度”。这标志着我国师范教育迎来了加快改革发展,改变高等教育中的边缘地位,重回高等教育中心舞台的难得机遇。
《意见》明确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师范教育体系的战略任务,要求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建立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的中国特色师范教育体系,并就如何振兴师范教育提出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一是重点建设一批师范教育基地。适时提高师范专业生均拨款标准,吸引优秀青年踊跃报考师范院校和师范专业,提高师范生生源质量;完善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加强教师教育学科建设和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师范院校评估要体现师范教育特色;等等。这意味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后,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恢复师范教育的精英教育传统,吸引优秀人才从事教育,用更优秀的人去培养优秀的学生。二是提高师范生的培养层次。《意见》要求推进教师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义务教育学校侧重培养素质全面、业务见长的本科层次教师,为高中阶段教育学校侧重培养专业突出、底蕴深厚的研究生层次教师。三是改革招生制度。鼓励部分办学条件好、教学质量高院校的师范专业实行提前批次录取或采取入校后二次选拔方式,选拔有志于从教的优秀学生进入师范专业。鼓励地方政府和相关院校因地制宜采取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期服务等方式,为乡村学校(教学点)培养“一专多能”教师,优先满足老少边穷地区教师补充需要。四是改革培养模式。只靠师范院校培养师范生的封闭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胜任高质量教师的培养,《意见》要求推进地方政府、高等院校、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育人。这就突出了各级政府和中小学参与师范教育和师范生培养的职责。五是强化教师实践能力培育。要求以实践为导向优化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强化“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和普通话”等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技能训练,强化师范生的教育实践环节,见习实习时间不少于半年,等等。六是改革培养体系。支持高水平综合大学开展教师教育。创造条件,推动一批有基础的高水平综合大学成立教师教育学院,设立师范专业,积极参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工作。高水平综合大学生源质量优秀,为培养高水平的教师提供了重要机遇。七是完善质量保障机制。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确保教师培养质量。八是完善教师资格认定制度。逐步将修习教师教育课程、参加教育教学实践作为认定教育教学能力、取得教师资格的必备条件。这对维护教师职业的专业水准和职业尊严具有重要意义。
把提高教师待遇作为增强教师职业吸引力的根本举措,提高教师地位待遇的战略重心从社会地位转向工资待遇,从根本上解决如何吸引优秀人才从教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从战略高度来认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来抓;要满腔热情关心教师,让广大教师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让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让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
《意见》对如何提高教师的地位待遇,吸引优秀人才从教,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作出了一系列具有重要突破意义的顶层制度设计。一是赋予教师更高的职业定位。首次确立了公办中小学教师作为国家公职人员特殊的法律地位,突显教师职业的公共属性,强化教师承担的国家使命和公共教育服务的职责。确立公办中小学教师“国家公职人员”的特殊法律地位,不但明确了公办中小学教师特殊的政治地位,更为加强公办中小学教师的待遇保障提供了制度基础。二是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保障,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教师法》明确规定中小学教师的工资不低于或高于公务员的平均水平。但是,这一法定要求的落实在实际中遇到了标准口径理解不一、落实机制不健全等困难。《意见》要求:核定绩效工资总量时统筹考虑当地公务员实际收入水平,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这里的“联动”,就是与公务员工资增长联动,解决教师工资增长的机制问题;这里的“核定绩效工资总量时统筹考虑当地公务员实际收入水平”,解决了教师工资待遇的水平不低于公务员的口径问题。三是完善教师收入分配激励机制,有效体现教师工作量和工作绩效,绩效工资分配向班主任和特殊教育教师倾斜;实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的地区,根据实际实施相应的校长收入分配办法。
把管理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作为突破口,教师队伍管理改革的战略重心从内部系统治理转向外部合作治理,从根本上解决教师队伍治理现代化的路径问题
《意见》既充分肯定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更清醒地指出了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强调“面对新方位、新征程、新使命,教师队伍建设还不能完全适应”,明确提出“准入、招聘、交流、退出等机制还不够完善,管理体制机制亟须理顺”。特别令人鼓舞的是,《意见》明确提出了教师队伍体制机制改革的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近期目标是“事权人权财权相统一的教师管理体制普遍建立”;远期目标是“教师管理体制机制科学高效,实现教师队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事权与人权财权相分离是我国教师队伍管理存在的最大弊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薄弱是我国教师队伍管理面临的最大挑战。《意见》确定的近期和远期目标,抓住了我国教师队伍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
《意见》站在战略高度,要求深化教师管理综合改革,理顺体制机制,明确了教师队伍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的任务书和路线图。一是加快教师编制体制改革。《意见》向各级政府明确提出了调整编制总量使用结构,压缩减少其他部门的编制资源,增加教师编制的要求;适应区域经济格局调整和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的新局面,建立“省级统筹、市域调剂、以县为主,动态调配”的教师编制管理体制,加大教职工编制统筹配置和跨区域调整力度。二是推进教师管理体制改革。《意见》要求实行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这一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是教育、编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在分权合作治理的基础上,实现教育部门对教师资源的统筹管理。这是《意见》提出的建立“事权人权财权相统一的教师管理体制”的关键。推进这一改革,具有教育人事管理职能的编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和教育部门必须明确各自的权力边界,同时强化教育部门对教师队伍的统筹管理权。说到底,编制部门负责教师编制政策和编制总量的管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负责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政策和教师绩效工资总量管理,而教师的招聘、流动、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绩效工资分配等,应由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这些改革标志着我国对教师队伍治理体制将由教育系统的内部治理走向编制、人事、财政与教育部门的合作治理,既要强化教育部门对教师队伍建设的统筹管理职能,又要明确相关部门参与教师队伍建设的具体职能和权力边界。三是推进中小学教师职称和考核评价制度改革。《意见》要求适当提高中小学中级、高级教师岗位比例,完善符合中小学特点的岗位管理制度,实现职称与教师聘用衔接。加强聘后管理,激发教师的工作活力。建立符合中小学教师岗位特点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坚持德才兼备、全面考核,突出教育教学实绩,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四是完善中小学校长队伍管理体制。《意见》要求按照中小学领导人员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任职条件和资格,规范选拔任用工作,激发办学治校活力;推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拓展职业发展空间,促进校长队伍专业化建设;营造教育家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支持广大校长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实行校长任期制管理,加强中小学校长的考核评价,完善优胜劣汰机制。五是加快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意见》要求体现以人为本,突出教师主体地位,落实教师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建立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保障教师参与学校决策的民主权利;维护教师职业尊严和合法权益,关心教师身心健康,克服职业倦怠,激发工作热情。
把加强党对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领导作为最大的政治优势,教师队伍建设实行一把手负责制,从根本上解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组织保障和实施能力的问题
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意见》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上升为“重大政治任务”和“根本性民生工程”,凸显了教师队伍建设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重要地位,标志着我国教师队伍建设领导体制和实施机制的重大创新。
《意见》不仅开出了教师队伍改革的任务清单,而且为落实改革任务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实施机制。一是强化党的领导。要求确保党牢牢掌握教师队伍建设的领导权,保证教师队伍建设正确的政治方向,教师队伍必须成为党执政兴国的可靠力量。二是强化组织保障。《意见》要求切实加强领导,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常委会每年至少研究一次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建立教师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解决教师队伍建设重大问题,等等,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三是明确保障责任。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切实负起中小学教师保障责任,提升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吸引和稳定优秀人才从教,相关部门要制定切实提高教师待遇的具体措施,等等,明确了提高教师地位待遇的具体责任。四是强化经费保障。《意见》要求各级政府要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投入重点予以优先保障,完善支出保障机制,确保党和国家关于教师队伍建设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到位;优化经费投入结构,优先支持教师队伍建设最薄弱、最紧迫的领域,重点用于按规定提高教师待遇保障、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加大师范教育投入力度;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投入教师队伍建设的积极性;制定严格的经费监管制度,规范经费使用,确保资金使用效益,等等,明确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经费保障的路线图。五是强化督导考核。《意见》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将教师队伍建设列入督查督导工作重点内容,并将结果作为党政领导班子和有关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奖惩任免的重要参考,确保各项政策措施全面落实到位,真正取得实效,等等,为落实教师队伍建设提供考核奖惩和责任追求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