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组织宣传部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 页部门简介组织工作干部工作宣传工作制度建设主题活动下载中心文件精神学院网站
学习园地
当前位置: 首 页>>学习园地>>正文

高等教育不可忽视人文领域

2018-03-20 竺建新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物质生产发展迅猛,但这“两个发展”反而加剧了人的生存压力。在这种压力下,有人逐渐忽视了主体世界、情意世界和精神世界,沦为了工具,贪图享受、追求刺激,精神生活日趋匮乏。有观点认为教育很多时候在促成这种现状而非对此进行改变。这引发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并促使人们重新思考教育的功能和理念。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促高等教育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编著出版了《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希望通过教育使每个人都能获得生存的技能。到了1989年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主题为“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的会议。从“学会生存”到“学会关心”,这是从只重视科学教育到重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转换,是教育理念的变革,对高等教育有重要意义。

第一,有益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科学教育主要是“求真”的过程,而人文教育则多为“求善”的过程。人文教育包括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哲学使人睿智,历史使人能够总结经验,文学和艺术使人懂得审美。诚如陈平原所言,“大学以精神为最上。有精神,则自成气象,自有人才”。人文教育能促使人的潜能发挥和人的价值实现,这是人文教育的意义所在。

第二,有益于大学生的人格塑造。一旦人的心智结构缺乏丰富的人文涵养和文化品格,便会沦为技术层面的“工具”,这是有缺陷的人。爱因斯坦认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人文教育注重个人的修身养性,让人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人格的升华。

第三,有益于社会群体的和谐。缺乏人文教育,社会个体会缺少爱心与社会责任感,这将会给个人、社会与自然带来负面效应。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彼此之间不理解、不信任,冷漠无情,将引发很多社会问题;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对自然的一味征服、改造和利用,使得环境污染、能源危机乃至生态失衡日益加剧,将造成人类的生存危机。

高校人文教育存在不足

目前,虽然人文教育受到了相应的重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整体上看,人文教育形势依旧不容乐观。

第一,认识不到位。在对待人文教育的问题上,缺乏深刻的认识,反映在具体工作中,就是不重视人文类课程建设:如人文类课程课时不足、被边缘化等;不少高校对人文类通识课教师的地位、工作成就存在一定轻视,缺少对教师进行人文教育的激励和考核机制等;有些教师对人文教育存在轻视,不少教师不愿意上人文类通识课,很多时候上人文类通识课是为了弥补课时的不足,对此不够重视,教育理念的功利化,造成教师自身人文自觉的不够;部分大学生对接受人文教育重视不足,认为人文教育会挤占专业课程的学时、影响专业学习,以至于贬低人文教育。

第二,定位不明确。不少高校对一些人文学课程的教学功能定位不明确。如对待大学语文便存在不同的声音,有的认为应以工具性为重,有的则认为应以人文性为重。定位的模糊影响了人文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应发挥的作用。

第三,缺乏人文素质教育平台。开设人文课程是人文教育重要的一环,但人文教育还应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注重“隐性课程”(即课程以外具有教育作用的活动)的作用。文化艺术节、社团活动等,都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形式。不少高校这方面的平台不多,或者只是流于形式。

高校人才培养包括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两个方面,我们培养的学生,既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又要具备相当的人文素养。由于社会功利、短视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不容乐观。

在教育领域,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分裂,部分大学生在获得专业知识之际,没有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在“功利”的标尺下,养成了自私冷漠的性格。人文素养的缺乏也导致部分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不懂得以审美追求去看待生活,遇事多凭情绪的导向,缺乏理性以协调或控制行为,在遭受挫折或突发事件时容易走向极端。另外,在接触各种社会思潮时,部分大学生由于人文素养的缺乏,抵御各种错误思想文化渗透和侵蚀的能力较差。

多举措落实高校人文教育

针对目前高校人文教育现状以及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人文教育未来应如何发展?

第一,强化人文教育。过去,随着知识量的迅速扩充,为了便于研究,学科分类愈来愈细,教育成为培养某一方面专业人才的工具。但随着人类对世界认识的逐渐深化,科学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通识之才,交叉学科、横断学科甚至跨领域、跨界研究已成为一种趋势。在这种趋势下,学校应改变唯科学主义的思想观念,树立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理念,构建学科间的对话与相互渗透。因此,高等教育在重视科学教育的同时,还应重视人文教育。具体而言,我们要淡化专业框架,强化人文教育。现在有部分高校已做出尝试,如在一、二年级时不分专业,大学生接受基础教育,开设大类通识课。这可以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面,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专业过细的缺陷。一些专业性较强的院校,可以同其他院校进行合作,开设人文类课程。另外,高等教育还应在专业技能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如介绍专业的社会价值以及和专业相关的历史人物等,以此提升大学生专业认同感和社会责任心。杨叔子在《是“育人”非“制器”——再谈人文教育的基础地位》中指出:“科学承认客观,尊重客观,人文关心他人,关心外界,一个是能面对现实,一个是能终极关怀,两者结合,势必是正确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对待集体,对待客观,对待自然。”

第二,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高校教师队伍的人文素质发展程度与水平直接影响学校的人文教育水平。学校应提高教师队伍的人文素养:要使教师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意识,让他们重视人文类通识课程的教学,并以此为契机,展开人文教育;要使教辅人员具有人文自觉意识和较高的人文素养;要对教师队伍进行有效管理,提高人文教育的质量。

第三,搭建多渠道的人文教育平台。校园文化建设虽然不等同于人文教育,却是实施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径,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搭建多渠道的人文教育平台,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手段。学校应构建“人文大学堂”的理念,开展人文教育活动,如举办讲堂、建立资料室、举行阅读经典书籍活动。人文类通识课程应明确教育功能,专业课程中也应结合人文教育,让大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文大学堂”。人文类通识课程设置应具备多样性,如可设置文化传承、历史文明、哲学智慧、科学精神、生命关怀和文学审美等课程,让学生接受全方位的人文教育。学校可开展各类文化艺术节,并以此为契机,重视音乐、美术等艺术教育的作用,以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情感体验为切入点,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以高尚的道德感悟人生,以美好的人格修养提升个体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四,开展学生社团活动。社团是大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实践的直接平台。大学生社团活动存在多种形式,如演讲、辩论赛、办报纸,大学生在活动中既锻炼了能力,又接受了人文教育。因此,学校应为大学生开展丰富的社团活动创造各种便利的条件。

第五,建立规范的人文素养评价体系。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是落实人文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保障,对人文教育具有导向、监督、调节和激励作用。对学生的评价,应避免唯专业知识成绩的评价体系,可纳入诸如公益活动、社团活动、文体活动、竞赛活动等内容。对教师的评价,应消除唯科研能力的评价体系,可纳入诸如社团活动指导、人文教育效果等内容。这样才能调动师生参与人文教育及其相关活动的热情,使人文教育持久发展。

总之,高等教育要做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应采取具有实效性的方案,这样才能让人文教育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上一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接地气”方能“有人气” 下一条:增强学术自信 讲清中国道路

关闭

 

聊城大学东昌学院组织宣传部版权所有
通讯地址:山东省聊城市北外环路266号  
电话:0635-8520027 邮政编码:252000  邮箱:zxb@lcudc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