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组织宣传部网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 页部门简介组织工作干部工作宣传工作制度建设主题活动下载中心文件精神学院网站
学习园地
当前位置: 首 页>>学习园地>>正文

中国高等教育强国路径演变及其建设方略
2019-09-18 09:31  

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与中国现代大学发展是相辅相成的,要考察中国高等教育强国路径演变,必须从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现代高等教育建设之路谈起。

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回溯

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分兴起、初创、拓展等几个时期。

1.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兴起(1861~1894)

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始发于洋务教育。洋务运动期间,先后在中央和地方创办了30多所新式学堂。洋务学堂的产生,适应了“西学东渐”这一文化趋势,培养了近代中国第一批翻译人才、外交人才、海军人才和科技人才,大大促进了中国教育近代化进程。但严格说来,最早建立的洋务学堂,可视为中国近代高等专门学校的雏形,还不属于真正的高等学校。

2.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初创时期(1895~1911)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中国传统科举制被废除(1905),效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改革书院制度,推行现代学校教育。这是高等教育发生重大转变的时期,中国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建的。截至1911年,清末的高等学校和各省设立的高等学堂共27 所,其基本特征概括为“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3.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拓展期(1911~1949)

民国时期分为北洋军阀政府时期、国民党政府时期。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北洋时期是中国现代大学教育的草创期,大学数量不多,规模不大,但起点较高。当时的基本格局是公立、私立、教会三足鼎立。1928年以后,进入国民党统治时代,包含抗战时期。在这时期,民国政府对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高等教育在制度和内涵有了较大的发展和变化。抗日战争时期,高等教育受到严重破坏,为保存国家教育实力,国民政府将一批著名大学迁到内地,八年抗战,使具有一定规模和知名度的中国大学遭受重创,但内迁使高等教育的基本力量得以保存。

1949年前的中国大学虽已初具现代大学的特征,但由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处于弱国的地位,时局动荡,社会不宁,大学饱受战乱与天灾之苦,19世纪末到20世纪的上半叶,中国的高等教育都是在动荡不安、烽火硝烟中艰难度过的。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知识分子苦苦维系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命脉,推动中国传统教育向近代化迈出了重要一步。

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建设路径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70年的发展,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也促进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拉开帷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也发生深刻变化。这其中,有几个重要历史事件和时间点,直接影响着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之路。

1.高等学校大调整(1952)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设置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原来那些综合大学被拆散,变成文理学院、工学院、农学院、医学院、财经学院等各种专门学院(专门学校)。经过这次大调整后,新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格局基本形成。

2.高等教育受冲击(1958,1966)

1958年,全国各行各业都在大跃进,高等教育规模的发展也突飞猛进,据统计,全国高等教育的院校数也从1957年的227所,增至为1960年的1289所。1958年的“大跃进”不但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使经济建设遭到重大损失,也对高等教育造成了严重冲击和破坏,高等教育质量严重下降。

1966年到1976年,在十年动乱中,高等教育受到破坏。在十年动乱中,高等学校有四年停止招生(1966~1969)。“文化大革命”的十年间,造成了人才青黄不接、知识匮乏的严重问题,使我国科学文化教育损失重大,严重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3.高考招生制度的恢复(1977)

1977年,刚刚复出的邓小平同志主持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提出“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并作出于当年恢复高考的决定,为“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77年,中断了十年的全国高校招生考试正式恢复。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引发了全社会的读书热,不仅改变了几代人的命运,也为我国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使我国的人才培养重回健康发展的轨道,“教育”重担“兴国”重任。

4.“211”“985”建设工程(1995,1999)

1993年2月,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要集中中央和地方等各方面的力量办好100所左右重点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专业”,即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集中有限资金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带动其他学校,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教育质量、科研水平和办学效益,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1995年11 月,正式启动“211工程”高校建设,这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战略决策。1998年5月4日,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提出:“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教育部决定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1999 年起,正式启动“985工程”高校建设,主要任务是:机制创新、队伍建设、平台和基地建设、条件支撑和国际交流与合作等五个方面。

“211工程”“985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国家层面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重点建设工作,是中国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举措,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国家高等教育整体实力和竞争能力显著增强,使得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条件逐渐成熟起来。

5.高等教育大扩招(1999)

1998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108.3万;1999年达153万人,比上年增幅4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快速上升,2002年达15%,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2010年,国家提出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0%,“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根据统计,2013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346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34.5%;高等教育扩招20年后,2019年高职再扩招100万人,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提前进入普及化阶段。数量上的大发展使我国从高等教育小国或中等国家变成了一个高等教育大国。

6.高校“双一流”建设(2015~)

2015年,国家统筹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明确提出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标志着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作为国家战略有了清晰的路线图和时间表。2017 年9 月,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正式确认公布: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A类36所、B类6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国家统筹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这是党和国家为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随后,各省(市、自治区)公布了“双一流”建设方案和建设目标,“双一流”建设将全面启动和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建设与发展,势必推动高等教育上一个新台阶。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纲领性文件——《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为面向2035目标开启教育现代化建设征程指明了方向。

新时代高等教育强国总方略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的总定位,开启了我国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新的伟大征程。2018 年,党中央召开全国教育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了全面部署。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在实践中走出了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之路,我国成功成为高等教育大国,开启了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新征程。

1.高等教育强国的主体目标: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战略定位和历史使命。这也就明确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主体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这是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价值引领和力量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 “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要坚持正确方向,着眼“四个服务”。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就是要理直气壮地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

2.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遵循:九个坚持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系统总结了推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九个坚持”,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贯彻落实好“九个坚持”,一是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校教育管理全过程,使教育系统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二是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全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三是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推动健全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体制机制,加快教育现代化,努力建设教育强国;四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五是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六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不断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七是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更加注重教育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以改革激活力、增动力;八是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升人力资源素质;九是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引导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这九个坚持,揭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规律,对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布局尤为重要,也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遵循。

3.高等教育强国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

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立德树人”不仅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核心理念,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理论精髓,也是对国际高等教育实践经验的吸收借鉴,更是新时代全球高等教育改革的共同追求和方向。在今天的中国,更加需要把培养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放在高等教育重中之重的位置,把价值观念的培养贯彻到人才培养的全方位、全过程之中,从而培养出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的有用之才。“立德树人”是对人才培养规律的精辟概括和深刻总结,因而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围绕“立德树人”这个中心环节,准确把握“立德树人”的基本内涵。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关键在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只有坚持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才能坚守和履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历史使命和职责。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区域中心城市高等教育聚集发展研究”(BIA180214)的研究成果]

关闭窗口

 

聊城大学东昌学院组织宣传部版权所有
通讯地址:山东省聊城市经济开发区黄河路105号  
电话:0635-8520021 邮政编码:252000  邮箱:dcxyzxb@163.com